1. 为什么高考作文不许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说的,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所以一律不准用。
但是,这种情况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区出现。对于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还有很多争议,个不同地区之间规定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高考顺利通过,最好还是不要以身犯险的好。
2. 作文里能否用网络用语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搞得老师一头雾水。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已用过的词汇,适当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但那些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一般不建议使用。
“网络语言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语言样式,它新颖、幽默、有特点,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儿童对于个性的追求,但是他们对于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情境则缺乏明晰的判断标准。”郑州市回民中学高一(17)班的语文教师党蓉蓉说。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印记明显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类属上看,它符合新词新语“产生时间短”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看属于新词新语范畴。但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词新语,而能够经过实践检验,被人们广为流传、长期使用的却是很少一部分。
学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词新语,常常是具有时新性的这一类。诸如前不久从台湾娱乐节目《大学生了没》流传出来的“hold住”,从咆哮体衍生而来的“有木有”。这类词语,虽然“新”,但并不能被社会大多数阶层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而新词新语除了“时限性短”这个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强、层面性明确的特点。
显然这些时下流行的、被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在这几个特点上是欠缺的。严格说这类语言并不能纳入狭义上的新词新语范畴。在正规的场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试中,这类网络语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语言使用规范程度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
郑州第八十一中语文教师张寒表示,教学中,老师会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规范用语,不允许使用网络用语,不允许出现英语单词等。
3. 在学生作文中,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悲剧叫做“杯具”,喜欢叫做“稀饭”,提意见叫做“拍砖”,还有的学生干脆用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些网络语言让老师和家长云里雾里,但是在中小学生看来却很有吸引力。
采访中,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使用网络语言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网上,大家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容易消除陌生感。而在学校,如果你听不懂网络语言,同学就会笑话你老土。”
对于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老师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学生们在作文中引用网络语言。红桥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徐娅蓉说:“学生写作文,应使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最好不要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网络语言。”
由于小学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徐娅蓉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书,在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4. 2015高考作文写作能不能用网络词汇今年,河南和广东两省教育部门明确禁止学生在7日开始的高考中使用“网络用语”。
对此,中青在线发表评论《高考禁用网络语言:真登不上台面吗》认为,高考可以对网络语设限,但不宜划“红线”,一律予以杜绝。不少网络词语甚至进入了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凭什么要一棍子将它们打死呢?最科学、最人性化的做法是,提醒考生慎用生造、冷僻、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否则后果自负。
河南教育部门的有关具体规定是:除外语(课程)科目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学生答卷时不能用繁体字、甲骨文及网络语言答卷,否则肯定会影响成绩。广东省的规定是:考生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
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 从以上规定看,河南、广东两省实际上禁止考生在高考作文里使用网络语。
而早在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组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消息就曾引发讨论,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两种声音都不乏论据的支持。如今,河南、广东两省教育部门高考答题禁用网络语言,无疑是不加区分地对待网络语。
笔者想重点结合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谈谈看法。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有必要要明确这样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二是这样的禁止是否符合语言规范的法定要求;三是语言规范究竟是指什么。
5. 关于网络语言作文关于网络语言我真的好怕怕,将来我去看病会有这样的场景:我:“医生,您看我这是虾米(什么)病?”医生:“he,he(哈哈),小病e(一)碟。”
我:“要多少money(钱)?”医生:“8(不)贵,880元。”我:“……”医生:“8要,那我886(拜拜了)。”
我:“5(我)的好医生,天下最Qoo(酷)的医生,行行好,偶(我)没那么多money。”医生:“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和你耗,你在PMP(拍马屁),偶就再加点钱……”我:“那算了,880就880吧。”
小声地说“7456(气死我了)YYP(呀呀呸)。将来你落到我的手里看我不KO(整)你一顿”的确,网络语言是该规范一下了。
我认为,现在网络语言之所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流行,主要在于这些语言具有简洁、幽默的巧妙的特点,在利用了谐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使人读起来有点“满口生津”的感觉。还有,时下有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网民们无形间形成的一种***识起码在网络里的聊天室上,你不或很少是用这种网络语言,就会被人家看不起,认为你是菜鸟(笨蛋),不愿与你再聊了。
由此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使这钟语言流行起来。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扭曲了语言的本质,歪曲了语言的意义,有悖于传统文化,应该杜绝。
可事实上网络语言是杜绝不掉的,因为它是附于网络之上的,除非你能关掉所有网络,可网络作为信息高速路在信息社会是无法被关掉的,网络语言也就不可能被杜绝。既然不能杜绝就应加以应用,因为网络语言也有它的优点如:应用了谐音之类的技巧,所以比较简洁,运用起来比较方便,好的词还是应该提倡的。
如,在实际写作时,写“再见”不如写“886”来得快,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果大家达成***识,认同这些词,可以大大提高写作速度、效率;还有,我个人认为,有些骂人的词语,像“菜鸟”之类的,比“笨蛋”要委婉、幽默一些,也可以适当保留。而且网络语言推广容易,只需要稍作宣传就可以了,毕竟我国已有1亿网民,过不了几年,可能就会翻番,他们的宣传效果无疑是相当好的。
不过网民自我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积极抵触不良的网络语言; *** 部门要参与其中,利用投诉电话,市场广告的监督等来做起,使语言不被扭曲。学校也应该帮助、增强学生对母语与网络语言的区分,不然,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学生问老师:“老师,“再见”是什么意思?”老师想了好久才回答:“就是886的意思嘛。”
总之,我以为,网络语言是应该推广,但要取精去伪摒弃肮脏的部分保留简洁明了的优势,在不取代母语的地位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普及起来,让它能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