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佬十八匠”是能工巧匠的俗称。追根溯源,还得从汉口开埠、黄陂隶属汉阳府说起。清朝前期,黄陂隶属黄州府,雍正七年(1729),湖广总督迈柱上疏朝廷,言黄陂距黄州水陆交通均不方便,统辖难周,改隶汉阳府管理甚易,得到朝庭批准。其时,汉口早已开埠,明末清初,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自此,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与汉口的联系更为密切。无田少地的黄陂人到汉口谋生更是捷足先登。早先在乡间流动的各种手工匠人也纷纷向城镇云集,走街串巷,开店设行。于是,即有“九佬十八匠”的出现。
佬,词典解释为成年的男子,且含有轻视之意,城里人称乡下人即为乡巴佬。黄陂人称之为作佬,作坊之掌墨师傅,也包含开有多种店铺、商行的商贾。 “十八匠”包括: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又分长木匠,即建房的,方木匠,即打家具的,圆木匠,即做围桶、脚盆的,也称为箍匠,还有锯匠即锯木板,也称界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此外还有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等,已不止“十八匠”,只是一个总的泛指。正是有大量的“九佬十八匠”在外谋生,故形成了“无陂不成镇”的格局。
总之,“九佬十八匠”是对能工巧匠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九佬十八匠”对繁荣地方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解决就业途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九佬十八匠”中的许多佼佼者所创造的品牌,如高洪太铜锣、曹正兴菜刀、谈炎记水饺都是享誉三镇乃至荆楚的名品。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行当,如补锅补碗已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