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②,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人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觉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觉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②《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BR><BR> <B>一、视觉滞留</B> <BR><BR>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①。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 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象,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同”。 <BR><BR> <B>二、摄影术</B> <BR><BR>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的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然而,人们在活动视盘的机械原理和光学幻觉的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现实。1872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BR><BR> <B>三、放映术</B> <BR><BR>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图象,完全是由雷诺一个人亲手一张张绘制而成的,那不过是早期的动画放映,距离真正的电影相去甚远。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 问世,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这个“电影视镜”的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顾客单独通过看片机来看电影,才有可能挣到更多的钱。因此,他拒绝以投影方式放映电影。这显然是个错误。一年之后,“1895年是放映技术方面取得惊人进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马斯·阿马特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产棉博览会上放映了活动图片。l1月,迈克思。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在德国柏林的温特加登放映电影。”①。“放映术”成为人们这一时期相互竞争的目标。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术中,唯有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摄又可以放映赛潞潞软胶片的机器;其二,机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远远低于爱迪生和其他发明家们的那些设备;其三,在速度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是l/48秒的画格,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则是l/16秒的画格,更为接近于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后两天,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BR><BR> ①霍华德·劳逊的《电影的创作过程》,第5页。 <BR><BR>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执著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科学作用于艺术,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这一观念从一开始,便决定了电影这门艺术无论是媒介属性,还是语言方式等,都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区别。与此同时,就艺术发展史而言,电影也最终以它的科学性实现了人类艺术对于木乃伊“情节”队的美学追求,实现了现代艺术对于现实幻象真实的追求。
参考资料:
很多很多年前,还没有电影,但东方和西方的舞台上都有各自的戏剧上演。那时,拿根马鞭就是骑马,后面四个打旗儿喊“哦”的就是千军万马。那时,剧中人被刺了一剑后不流一滴血,还唱着最慷慨激昂的咏叹调。
后来,有了黑白无声电影。电影是卓别林挥舞搬手拧行人衣服上的纽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再后来,电影中有了颜色,有了音乐,有了对白,电影是百老汇的音乐剧,电影是小叫天的《定军山》。这虚拟的世界中逐渐有了火车扑面而来呼啸而过,有了两个人真刀真枪玩命儿,炮火硝烟中成千上万人化做灰烟。
三、四十年前,电影是场院上、操场上男女老少争看地雷地道,看到豪情万丈处恨不得振臂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一、二十年前,电影是真尤美骑着骏马和心上人出生入死,是黄飞鸿不惜变成白痴捍卫民族的尊严。那时,电影院渐成鸳鸯池,黑暗之中的两手相握成为无数青年男女的梦想,再不用像宋朝那有色心没色胆的秦观一样寄希望于“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如今,电影如百变妖狐般不知化身为何物。可以贺岁,可以得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票房。可以深情,可以暴力,可以上天入地,也可以单掌如佛带着熊熊火光从天而降,一口话,只会观众图个乐和。
如果你是或曾经是出色的军人、警察或特工,却无辜蒙冤入狱,你越狱潜逃,追查真相,在拯救美国甚至世界的同时也得到了爱情,那么,你是美国男人的偶像,好莱坞的硬汉子。
如果你是学武天赋奇高却又成天吊儿郎当,和同样爹不像爹妈不像妈的家人一起快乐的生活,却为了民族和正义不顾一切,经过超长的打斗,终于在把所在建筑物拆除的同时战胜了敌人,并赢得美人归,那么,你是中国小孩的偶像,清朝的黄飞鸿或方世玉。
如果你只是个男生,甚至还是个帅哥,却在年轻而野蛮的美女的石榴群下心甘情愿被打来骂去,痴心一片,那么,你是全世界女孩的梦中情人,韩国男人***同的恶梦。
如果你是个小混混,常干些掀女人裙子抢盲人拐棍一类的事,却又心存一丝善良,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用另一种嘴巴说台词,用最卑鄙最无耻最侥幸最匪夷所思的方法获胜,赢得美女真情,那么,你是现实的悲哀,年轻人的时尚。
如果你是位大侠或捕快,在中国最美的山水间演绎古龙武学理论,在外国的竹子林里搞破坏,能让飞刀拐弯,让心上人胸口插着刀就是不死,那么你也成了在十面埋伏中仍能挣到外国人钱的英雄。
今天,电影院仍旧是催生器:催生爱情从而也催生孩子,但对视、听觉效果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需要的道具也越来越多。如果是轻松的喜剧,不妨准备些爆米花、可乐,不时地主动递上;如果是Titanic,要递的就换成了纸巾,而且,千万不能睡着,更不能在看到Rose把钻石扔进海里的时候自由自语:“这么好的东西干嘛扔呀,你不要给我好不好。”比较好的是恐怖片,道具可以不买,只要准备后随时有人尖叫着钻尽怀里即可,但切记的是,千万不要在这本应是“软玉温香抱满怀”的美好时刻也发出一声尖叫:“妈呀,女鬼抱住我了!”
当然,电影也是哲学,是教育,是体育,是科学。总之一句话,电影其实就是千千万万纭纭众生,电影是人们的经历与梦想的合集。以前,人们凭空遇到什么好事儿,例如捡了钱或吻了美女,会说:“怎么跟做梦似的?”如今,大多数人会问:“怎么跟演电影似的?”
电影是个产业,那就需要把它当作产业来办,还原其本性,多一点商品性,少一点特殊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企业就是企业,电影产品就是商品,而不能总在是不是“纯企业”、是不是“纯商品”上犹豫不决、争论不休。政治家可以把电影当作“工具”,艺术家可以把电影当作“艺术”,但在具体的管理和经营中,我们必须遵循世界通行的电影产业运作规律:“电影是一种商业运作的大众艺术;电影是个人消费,是竞争领域的行业;电影是一种工业,电影流通是商业贸易,须遵守服务性商贸的市场规则。”
电影是个产业,那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角色。政府主管部门不能“政企不分”,不能简单地把电影当作“喉舌”、“工具”。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内管理电影,多些宏观调控、少些具体干预,政府决定拍什么影片、决定档期排片的行为应当控制。政府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竞争力,如何为电影发展创造良性市场环境,如何为电影制片与发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上去。对企业来讲,需要大力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而是如何想办法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与竞争能力,电影企业如果不把自己当作正常企业,不立足于市场,在经营顺利时就强调自己的企业身份,在经营不顺时就忘了自己的企业身份只想着政府干预,电影企业就难以发展。
电影是个产业,那就需相信大众的判断力。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强调哪些电影是“主旋律”,美国电影有“主旋律”吗?在美国那样开放、讲求个人自由的社会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照样是美国电影所大力强调的,是公众所欢迎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众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或“被娱乐的对象”,大众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组成的,他们的背景、爱好千差万别,有的看电影是为追求艺术、有的追求赏心悦目、有的纯粹是好玩,但大众选择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不会影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不会影响对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把电影当作产业,就必须相信大众的判断力,相信真善美、良知、常识在我们社会的普遍存在,使我们的电影多一点娱乐功能,少一点教化功能。
真正把电影当作产业来办,把电影看成是一种制造业,把电影当作是商品,电影的本来价值自然会体现出来。不管你是官员、艺术家、经营者或观众,在电影实现“创作———生产———经营———看电影”的过程,走完“投入———销售———赢利———再生产”的环节之后,各方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