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0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十四岁举神童,十五岁应廷试,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继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事无巨细,皆咨访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历居要职,先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职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卒谥元献。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从三十五岁入枢府刘恕年少学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讲春秋”,“帅官属往听”(《宋史.刘恕传》);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镇在挽词中说:“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执政,正当北宋“承平”之时,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际,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虽是宰辅,也难有所作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关键的时刻,却敢于兴革,兴学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决。”
西夏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识见明决、刚简正直、兼具将相之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宿酒才醒厌玉卮
水沉香冷懒熏衣
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
春风悠扬欲来时
小屏闲放画帘垂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
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享单〕欲迎眉际月
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清商怨
关河愁思望处满
渐素秋向晚
雁过南云
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衤周〕悔展
夜又永
枕孤人远
梦未成归
梅花闻塞管
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
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
无限思量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清平乐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依前黄叶西风
清平乐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春花秋草
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
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
莫嫌丝管声催
兔走乌飞不住
人生几度三台
相思儿令
昨夜探春消息
湖上绿波平
无奈绕堤芳草
还向旧痕生
有酒且醉瑶觥
更何妨、檀板新声
谁教杨柳千丝
就中牵系人情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滴滴金
梅花漏泄春消息
柳丝长
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
念时光堪惜
兰堂把酒留嘉客
对离筵
驻行色
千里音尘便疏隔
合有人相忆
玉楼春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
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我赏花人
检点如今无一半
玉楼春
玉楼朱阁横金锁
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
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
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
万转千回思想过
玉楼春
东风昨夜回梁苑
日脚依稀添一线
旋开杨柳绿娥眉
暗拆海棠红粉面
无情一去云中雁
有意归来梁上燕
有情无意且休论
莫向酒杯容易散
踏莎行
细草愁烟
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
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
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踏莎行
祖席离歌
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
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
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蝶恋花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远知何处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
忆得去年今日
黄花已满东篱
曾与玉人临小槛
***折香英泛酒卮
长条插鬓垂
人貌不应迁换
珍丛又睹芳菲
重把一尊寻旧径
所惜光阴去似飞
风飘露冷时
破阵子
燕子欲归时节
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
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
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破阵子
湖上西风斜日
荷花落尽残英
金菊满丛珠颗细
海燕辞巢翅羽轻
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
高歌数阕堪听
不向尊前同一醉
可奈光阴似水声
迢迢去未停
〔歹带〕人娇
二月春风
正是杨花满路
那堪更、别离情绪
罗巾掩泪
任粉痕沾污
争奈向、千留万留不住
玉酒频倾
宿眉愁聚
空肠断、宝筝弦柱
人间后会
又不知何处
梦魂里、也须时时飞去
雨中花
剪翠妆红欲就
折得清香满袖
一对鸳鸯眠未足
叶下长相守
莫傍细条寻嫩藕
怕绿刺、□(上“四”下“娟”之右半)衣伤手
可惜许、月明风露好
恰在人归后
渔家傲
幽鹭慢来窥品格
双鱼岂解传消息
绿柄嫩香频采摘
心似织
条条不断谁牵役
粉泪暗和清露滴
罗衣染尽秋江色
对面不言情脉脉
烟水隔
无人说似长相忆
渔家傲
粉面啼红腰束素
当年拾翠曾相遇
密意深情谁与诉
空怨慕
西池夜夜风兼露
池上夕阳笼碧树
池中短棹惊微雨
水泛落英何处去
人不语
东流到了无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