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首位载入中国正史的乞丐—武训,究竟都做过什么?

首位载入中国正史的乞丐—武训,究竟都做过什么?

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民间始终流传着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是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境地,做着怎样的职业,但凡用心地将一件事或一种技能,专研到底,实践到极致之后。长此以往,我们必定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看着如今的社会,几乎各个国家都存在着一种卑微的职业乞丐。他们是常年以乞讨为生的人,被其他职业者叫做?要饭的?或者?叫花子?,他们身处于社会阶级的最低端,不断卑微地向别人乞求,接受着人们的施舍,同样也承受着别人歧视和羞辱。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中,却存在着很多乞丐出身的著名人物。例如伍子胥、朱元璋、严嵩,苏乞儿和武训等等,他们出生卑微,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代传奇人物。

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被人们熟知。其中,武训从小就是一个卑微弱小的乞丐,却在成年后,变成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并且是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记载到中国历史中的人。

武训的悲惨童年

在道光18年间的农历10月19日,武训先生出生在山东堂邑县的一户穷苦家庭,家里子女众多,排行老七,武训又叫做武七。父母常年务农,生活情况异常困难,长期是处于吃了这顿,没下顿的境况。

在武训七岁的时候,父亲的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刹那间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万般无奈之下,武训他只能跟随母亲上街乞讨为生。

随着武训慢慢长大,在他15岁的时候,来到姨夫张老板家打工。可这张老板却是一个长期压迫平民百姓的雇主,在武训打工的期间,经常打骂欺辱他,甚至克扣他的血汗钱。两年后,长期受到压迫的武训,辞职后选择来到另外的一个李姓家里打长工。

可是在一年的除夕之夜,李姓主人让武训在门框上贴上对联,不识字的武训不小心将对联贴倒了。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李姓主人,认为这是非常的不吉利。盛怒之下,对武训拳打脚踢,恶语相向。武训在李姓人家打了三年的长工,没有得到过一分工钱,甚至有时候吃不饱一顿饭。

在得知母亲病重,急需金钱购买药材的时候。武训第一次向李姓主人索要打工费。可不曾想到,这户人家居然掏出假账户,谎称武训的三年工钱已经支付完毕了。

武训极力争辩,却因为不识字的缘故,反而被诬陷成讹钱赖皮。最后被李姓人家毒打一顿,口吐白沫,拖到街上示众。

回到家中的武训,不语不言,自己静静地待了三天。这是第一次武训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读书识字有多么的重要,就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还让自己落到这样的境地。为了再次避免这种情况,武训决定一边乞讨一边学习,一定要充盈自己的知识面,读书识字,不再任人欺负了。

想要新办学堂的武训

仅仅只有20岁的武训,四处乞讨,去过华夏的山东,湖南,河北,江苏等等地区。他花了大把的时间去游历中国的大好河山,见识到了华夏民族的地大物博,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学识。

在长时间的乞讨过程中,武训发现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和他一样,很多因为没钱上学不识字,而遭受不公平的对待的百姓。武训深深的感受过无知带来的痛苦,为了帮助这些同病相怜的人们,他决定将自己辛苦乞讨来的钱,攒起来开办义学。

在武训21岁的时候,正式开始实施他的?义学计划?。每次乞讨来的衣服和食物,他都会卖掉,只留下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长期头发脏乱,衣不蔽体,完全一副可怜的乞丐模样。

他一边乞讨一边打工,白天给别人跑腿寄信,晚上帮别人缝制麻线。有时候,武训的生活遇到困境,一筹莫展的时候,武训总是鼓励自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除此之外,他还会像江湖的艺人一样,当众表演杂技。比如扛大鼎,刀破头,胸口碎大石甚至是吞石头吃毒物等等行为。靠着这些杂耍技能,成功吸引了客人的注意,获得了别人的大量施舍。

十年过去了,武训的积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他想要用这笔钱贷款给其他人,以此获得更多的利润。长此以往,在武训49岁的时候,他的积蓄已经可以置办300多亩的田地了,在当时的社会中,武训已经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了。

可是他并没有选择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辛苦,而是选择继续做一个清贫穷困的乞丐。

实现梦想的武训

武训决心将大部分的积蓄用来建设义学,到处奔走,终于在1888年的时候,经他一手创办的?崇贤义塾?在堂邑县柳林镇地区成功建立了起来。这是他创办的第一所义学,耗费了他30年的青春,30年的心血。

这所义学创立起来后,武训他诚心诚意地去请当地有名的文人或学者,让他们到这所义学任教,按月支付他们的教学报酬。但是在这所学堂里面上学读书的学生们,都是不需要交学费的。学堂里面全部的开支都是武训一力承担。

武训对老师和学生总是格外的大方宽容,但是对于自己却是非常的苛责。他一有时间,便到学堂来探望。看到认真负责的任课老师,武训总是会跪拜磕头,表示感谢。看到犯懒疏忽的老师时,他也会跪拜一下,表示提醒。

偶尔碰到顽皮贪玩,不认真上课的学生,武训便会跪在学生面前哭诉道:?要是读书还不用功,以后没出息,怕是没有脸面回家见父母呀。?听到此话的学生,纷纷惭愧不已,今后在学习方面再也不敢懈怠,努力钻研,积极上进。

看着自己的?崇贤义塾?蒸蒸日上,武训创办义学的想法更加强烈了。在1890年的时候,武训又和当地的寺庙交流,在馆陶县地区建立起了第二所义学。随后,在1896年的时候,第三所义学堂在临清县创办起来。

武训的一生都在为了创办义学而奋斗,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的他,在59岁的时候,在自己所办的义学堂里面,伴随着朗朗读书声离开人世间。学堂里面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来吊唁他,为他送行,哭声一片。

名垂青史千古奇丐

武训创办义学的一生中,获得了太多人的爱戴和尊敬。他在自己遭受无知带来的痛苦之后,依旧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举起来下一代的未来。在清朝,武训被朝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民国时期,为了纪念武训,在为临清地区修建了"武公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纪念武训诞辰一百零七周年的活动。

当时武训一生的义学成就,被正式编排进入了学校的教科书,让全国的莘莘学子都了解到了武训先生的事例。

武训靠着一生的默默奉献,成为了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进入中国历史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全球书刊《世界教育辞典》中,被誉为 ?无声的平民教育家?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