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的多音字的回答如下:
萧(拼音:xiā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文献记录最早见于《诗经》。“萧”本义指艾蒿类植物,现代的常用义为凄清、冷落。“萧”也用作姓氏。
康熙字典
根据《唐韵》蘇雕切。《集韵》先凋切,并音箫。艾蒿也。《诗·王风》:彼采萧兮。疏: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礼·郊特牲》: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
又《诗·小雅》:萧萧马鸣。注:声也。
又《前汉·食货志》:江淮之闲,萧然烦费。注:萧然犹骚然,劳动之貌。
又萧条,寂寥貌。宋玉《九辨》: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注:隂令促,急风疾暴也。
又《论语》: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何晏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屛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屛而加肃敬。
又斧名。左思《魏都赋》:萧斧戢柯以柙刃。《说文》注:萧斧,芟艾之斧也。
又国名。《左传·文十四年》:宋高哀为萧封人。注:萧,宋附庸国。
又关名。《前汉·武帝纪》:北出萧关。
又姓。《潜夫论》:萧氏,殷旧姓也。
文字源流
形声字。“萧”是一个以“艸(草)”为形旁,以“肃”为声旁的上形下声的形声字。许慎认为,萧的本义是艾蒿,是一种草本植物,所以它以“草”为形旁。不过这个本义,今已不用。
它以“肃”为声旁,是因为造字之时“萧”“肃”音近。
成语“祸起萧墙”,其中的“萧墙”指的是“照壁”,是置于门中起障蔽作用的一堵小土墙。萧墙中萧有何含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郑玄的含义的注释说“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肃古音相近,已如上述。因此“萧”在这里通“肃”,含有“恭敬”的含义。“君臣相见的礼节,就是来到照壁前要恭恭敬敬。所以把照壁叫做“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