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足字的正确写法

足字的正确写法

从撇画中部微靠上,搭接起笔,托上部,行笔出上部。 注意足字从口从止,上部口宜小,下部止宜大。 止,撇短、捺长,托上部。 最后一笔捺画为主笔,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平顺,行笔急下,收笔平出。

足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 ,读作:zú。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象形字,其古字形像人的腿和脚,本义指人的下肢,包括脚和小腿。后转指脚。又引申为动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茎,或支撑器物的脚,物体的基部等。足又有有充足、富裕、满足、止、完成、能够等意思。

“足”,象形字。甲骨文像连腿带脚的整个下肢。甲骨文又作形,从口从止,乃形的简化。足、疋本为一字,战国时期开始分化,战国古玺所见疋字有写作,至《说文》小篆写作,上面的口不封口。甲骨文与金文中足、正形体多混同。

后来正字上部逐渐变为一横,二字形体才明显分化。足之本义众说纷纭。或以为指脚,或以为包括脚、胫(小腿)、股(大腿),又或以为指膝盖以下部分。不过足逐渐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脚。晋左思《咏史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又泛指动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茎,或支撑器物的脚,物体的基部等。另引申有充足、富裕、满足、止、完成、能够等意义。足又音jù,义为过分,或指增添。

康熙字典的解释

(古文)疋《唐韵》即玉切。《集韵》《韵会》《正韵》纵玉切。亚音哫。《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释名》:足续也,言续胫也。《易·说卦》震为足。疏:足能勤用,故为足也。《礼·玉藻》:足容重。

《诗·小雅》:既沾既足。《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虃,百足。注:音纤 。又姓。《战国策》:足强。注:韩人。又《广韵》子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