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这篇作文这么写.....

这篇作文这么写.....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个性的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我们所提的“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只不过是个性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

个性其实是一个结构或者说是一个系统。

探讨个性的结构,目的在于找出个性的各种特征和表现,揭示出个性的本质特点。

个性的结构概念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结构的成分有: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兴趣和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即性格。

从广义方面来讲,除了上述两种比较稳定的带有一贯性的狭义的结构成分外,还应包括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和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包括表现在情感方面的激情和心境,注意力方面的集中和分散,意志中的信心和缺乏信心等。广义的个性结构实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结构,把个性和人作为同一语言理解。

个性结构的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组合,结果就产生了在个性特征上千差万别的人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的个性特征的变化。

上面我们仅从人的日常表现上初步探讨了个性的一般定义,下面我们还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个性这个概念,并看一看目前心理学界是如何解释和定义个性这个概念的。

人的心理活动是丰富而复杂的,它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由于个性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又由于个性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历史还较短,因此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所有研究者***同接受的明确定义。就目前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从其内容和形式分类方面来看,主要有下面五种定义: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第五,对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提出来的。他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目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

首先,他把个性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其次,提出了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最后,强调了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

阿尔波特关于个性的上述定义至今仍被西方的许多心理学教科书所采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给个性下定义的。从这方面理解个性的心理学家又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心理学家把个性理解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目前我国的一些心理学教材也持这种观点。另一部分心理学家只从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把个别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

应该说,前一种看法是比较恰当的。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下构成的整体。而后一种看法过于狭窄,没有看到个性倾向在个性中的作用,缺乏对个性各个特征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它显然没有揭示出个性的实质。

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将“个性”和“人格”加以区别,认为个性即个体性,指人格的独特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等特点。

综上所述,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所表达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个性,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对其环境独特适应的、心里系统的动力组织。——阿尔波特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一)个性的倾向性

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二)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三)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稳定性

人的个性是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某种个性,包括它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五)个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六)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个性魅力

参考资料:

个性的概念

一、什么是个性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个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随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

研究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材”就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无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深刻了解之上,并能根据其个性特点采取教育教学措施,从而获得了好的教育成果。

二、个性的特性

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1.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

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可塑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学生同另一个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总之,一个人的个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人格特征。

尽管如此,个性或称人格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教育职责时才能有耐心和信心。

3.独特性与***同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向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同性。个性的***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三、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心理作为整体结构,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系统,即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社会个体发展方向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心理成分。在个性心理倾向中,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自我意识对人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性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个性差异通常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关于个性与纪律的相关辩论很多,我不想在这里做口舌之争,也不批判什么了。只是想说一下我在王老师课上关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遵守纪律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想法。

可能是由于读文科的关系,周围的同学明显比理科班的同学有个性,有人大有诗人气质,即便平时说话也是押韵对仗工整且飘逸如云;有人的学究气很重,无论何国何朝的典故都会和你理论到底;还有一个在高中语文课上经常唱《蝴蝶夫人》的。我很佩服他们,当别人说起中国年轻一代的“个性贫乏症”时,我总是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里,兴趣这就是我选择文科生活的原因。

文科生的纪律管制要差一些,这里我不得不说,刚进大学的时候,依稀记得学生守则理由要求学生7点不到就起床一说,后来果不其然,每天7点多一点就有广播操。但一开始我们系里就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要求。我们这里有人一到晚上就来写作激情,这种事情不是硬性规定得来的,你也不能要求他这么早起。但是华科的本科生宿舍还是要11点熄灯的,毕竟是工科院校,有硬性规定系里面也是没办法的。无论在何时,即便是大考在即,我们总是有宽松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曾经有同学经过仔细观察下出过结论:文科生明显比理科生走得慢。

但是据其他同学们说,理科和工科的其他同学似乎都遵守了这一条。他们的时间总是很紧张,课程安排得满满的,某天去听了一节课,有窒息的感觉,老师在那里不停地讲,下面黑压压的一片默默无声地听,这种沉闷的讲课方式在文科课堂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上课,基本上老师说一句我们要说上三句。但是工科的兄弟们似乎很习惯他们的上课方式了。

以上的种种经历,并不是要说文科比理工科的怎么怎么样,只是想说,我原来的一个比较偏执的想法:由于时间和纪律的宽松更能让人去发展自己的个性,而过于严密的生活和纪律约束会使人机械化。

直到有一次,好像是初进大学,系里面举办迎新晚会的时候,我们全系200多人,实际来的人不到一半。尽管来的人不多,但是会场乱糟糟的,表演也没什么人看,台上演得也没什么热情。这里不是批评组织者,后来的文艺部长和组织部长换了一届又一届,其中包括我在内,从来就没组织起来什么活动过。这不禁让人愤然和失望。

然而反观很多工科院系,他们的人几乎都来了,人虽然多,但是秩序很好,尽管待遇比较差(整个晚会好像就几把瓜子可吃的,而我们连荔枝、龙眼都上了),但是气氛很好,没什么人抱怨,,表演的人很卖力,看的人也喝才连连。尽管我一直不承认我的组织能力比他们的组织者差,我想我的前任以及后任们都不会承认,但是,后来不管是班级的还是院系的活动,别人的都要顺利很多。这不禁让人沮丧。

那时候,我仍然认为,纪律和个性是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到了大三,学校寝室大调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和两个数学系的同学分到了一个寝室,没过多久,我彻底的改变了这种想法。

卧谈——我们把在原来宿舍的传统带到了新的环境里,两个理工科的同学从来没有做过单纯的听客,他们总是能够说出一些新鲜的见解,而且从头到尾的思路严密,很难拿到什么把柄。尤其是对于政治方面的见解,他们总是表现出出奇的成熟稳健,相对于在大学里数不胜数的“愤青”们来说,这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拥有独立的思想以及思考能力,他们依然在纪律严明的华科理工科院系里表现出色,每天按时起床,午睡,严格按照作息时间来,也许这只能说是表象,但据我所知,他们班里的集体活动到多很容易组织起来,而且效果都很不错。

从这时起,我对自己以前的思想产生了怀疑,直到去上《大学生文化之道》这门课,我在开始系统地想这个问题。当我明白纪律和个性的具体含义是,才豁然开朗。

纪律,是用来约束人们***有的东西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们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抹杀人的个性的规章条款都是有悖于法律规章设计的核心理念的。一个规章条文的制定就是为了使个人的个性发展不至于影响别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就有关于自由与法规的讨论,其中就是说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使每个人都独立、自由。从这点上想,纪律并不是约束个人个性发展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律更能促进个人个性的健康成长。

我想,既然一个只懂专业知识,木讷的遵纪守法的人只能算一台机器,没有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人又无法管理,所以以后无论是在企业单位,还是在学校,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够遵守纪律的人将是最受欢迎的吧。

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刻意追求什么,那么就很可能忽略自己本身的性格特点,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最主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长处所在,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气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生成的,一个人的个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说人要有什么样的个性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主要是看自己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个性当然有自己刻意追求的成分,只是在某种范围内。个性是在你体内自然就存在的,人生来就与他人不一样。不过随着在学校和社会的磨练中渐渐的会被消磨很多。平常人脑子里不由得镶入了:安安稳稳的,别人称赞的就是好的。而学艺术的脑子里就是:疯狂,处事随感觉,想干吗干吗,衣着似乞丐,一律长发,,,,

那不是个性,而是一种病态的社会个性。

所以,个性是你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不要被那病态个性所污染。他要不要刻意追求?要的不是学习他人,而是挖掘自身的特点,稍稍将他夸大,那就是你的个性。刻意的挖掘自己的不同点,并稍稍将他夸大,那就是你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