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名门
尊师重道
程门立雪
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事例:程门立雪
尊师重道”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后汉书·孔僖传》,此后“尊师重道”被人们引用一千五六百年,成了一个“老牌”成语。十几年前,“尊师重道”被民间改成“尊师重教”,并流行起来,“尊师重道”就没人再用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重视教育、尊敬老师的风尚,“尊师重教”已深入人心,这是改革的成果,社会的进步。然而,笔者以为“尊师重道”也不能因此弃而不用。
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修养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方法、技术,是操作性的知识。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高的价值标准,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纵观各派学说,“道”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最高的智慧,最普遍的规律,最重要的行为规则,重道的传统今天我们继承下来了,我国是“有道之邦”。今天我们的道,首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他如爱国、爱民等道德修养等,也都属于道的范围。我们今天的道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与历史相比,我们今天的道的智慧要高得多,施行的范围也最大。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里出现了“重术轻道”的倾向。重术本无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轻术的毛病,改掉这个毛病是很大的进步。术能直接产生具体的效益。知识的“术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可是,近年来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大为滋长,什么术获利快、获利多就练什么术,以至于很多急功近利者认为“唯术有用,为道无益”,专在术上下功夫。问题就出在这里。拿教育来说,主要的行为应该是教师传道、学生悟道。可是有相当多的学校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多,力气主要放在训练学生的解题术、应试术上。结果是训练出来一批“有术寡道”的“术士”,他们有某种技术,却不大懂为人之道,没有高尚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没有大智慧,在术上也没有大的发明创造。这正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弊端。重术轻道的弊病在其他领域也都有所反映。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有道者可用来造福人类,无道者亦可用来行骗作恶,关键看有道无道。
我们的社会在转型,发展变化很快,很多观念在变化,也必须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观念的变化都是对的、合理的。像“尊师重道”等很多传统的观念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们的生命是超越时空的,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能丢弃。(毕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