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语文素养八方面具体是什么 审美与情感

语文素养八方面具体是什么 审美与情感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巢宗祺

在今天这个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我想围绕“语文素养”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过去都提“语文能力”,“课程标准”改成了“语文素养”,而且放在四个基本理念的第一条。许多老师对此有些陌生,有些不习惯。那么,什么是

‘素养’”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在此,我着重谈谈语言积累和语感。对于语言积累,从“修订大纲”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现在已经引起了广大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过去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搞得不好,效率不高,就是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对于“语感”,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组的老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编写教材时把“朗读和背诵课文”放在首要地位,我们在修订“大纲”时也把“语感”放了进去,现在我们又将之写进了“课程标准”。对此,有人表示欢迎和赞赏,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语感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而有些能力通过训练却往往可以立竿见影。在这儿,我想讲讲这个问题,主要讲语感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感包括人对语言的结构模式和运用模式的掌握。光有结构模式还不行,还必须掌握运用模式。我们e巴说汉语说惯了也许不觉得有什么,其实汉语包含了许多规律在里面。除了结构以外,还有一些背景(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等)。最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趣闻,一位日本学生到中国考托福,一些题目让他们很困惑,如:这个歌星最近很 ?后面提供了四个选项,分别是红、黄、蓝、白。这位日本留学生选了个“白”。因为按他的理解,“白”就是很纯洁,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绯闻,可标准答案却是“红”。这就是文化背景的问题。所以,语感既有结构模式的掌握,也有运用背景。另外一个方面,语感还是一个语言反应机制。有的人语感好,想到什么马上就能流畅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障碍,语言与语言的组合非常通畅,往往不加思索就说了出来;有的人虽然记忆了很多东西,但一般说来不能很快地反应出来,表达跟不上思维。这就是语言反应机制的差别。语感就应包括这两个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语文素养”:这个提法?

首先,我要说一下“修订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关系。2000年“修订版大纲”颁布,为什么接下来又要搞“课程标准”?其实,“教学大纲”是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的产物,是阶段性成果,所以,“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标准”的思想,而“课程标准”又比“大纲”更详尽、更具体、更成熟。

现在来谈语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这两条线,但语文教育中有些东西是无法纳入这两条线中去的。比如“语感”,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又如,过去将“语言积累”放在“知识”一

块,也是不妥的。因此,用知识和能力还不足以概括语文教育的全部。过去强调“语文能力”,包含了一个思想,就是偏重于“用”,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所以大家都重视这个‘能力”。“课程标准”中强

调语文的“工具性”也是这个思想,也是强调“实用”。我们这个民族很久以来就非常讲究“实用”,“学以致用”便是一例。比较一下,古希腊则不同,她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唯美”倾向,至于有用与杏则不加考虑。对于这一点,我们就显得很薄弱。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实用、追求功利,就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于技能、文化浅薄的工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是始于今天,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就不赞成大办职业教育,而是主张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今天强调素质教育,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冲采用“语文素养”,就是出于对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以及对这种目标的追求而提出来的。

第三个问题:提出“语文素养”的意义及影响

提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这种提法的改变,并木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是非同小可的。现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综合了这样的思想,并尝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构建语文教育的

新的模型。近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经历了由“知识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发展的阶段。在“知识利益”模型阶段,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重视的是知识的记忆。而死记硬背那些“关于语文”的知识,对学习语文毫无益处。在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之后,有人便提出对“能力”的追求。“能力利益”的教学模型,其重要特征便是重视训练,它是在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学背景下产生的“刺激—反应”的教学模型。

这次“课程标准”的出台,就是要在上述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建构起“语文素养”的教育模型。记忆与训练仍然需要,只不过记忆的目的、内容和地位与原来不一样。这应该说是教育范式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和突

破。原来“大纲”中提语感、.感悟、熏陶,许多人都不能接受,现在接受的人多了。像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的同志在使用苏教版教材的地区,他们就感到这种提法非常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他们早就在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这样的精神。“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就立体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模型。过去的两个阶段,记忆也好,训练也罢,构建的是一种线性的模型;现在是三个维度,构建的是立体的模型。目前,在建构新模型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和考虑:

第一,语感、感悟、积累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点。对此,不要害怕有人指手划脚,要理直气壮地让孩子记忆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要让学生广泛阅读,要加强诵读,包括背诵。拿诵读来说,许多人想不通:外国的“标准”中不提“背诵”,为什么我们的“标准”要如此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跑,我们提倡“背诵”,注意的不仅仅是一种结果,我们还注重过程。“课程标准”中不是提出了“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吗?在让学生记住一些内容的同时,使他们形成一定的语言反应机制,“背诵”是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在背诵过程中,还让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及文化的熏陶。因此,背诵,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为什么那些书读得多的人,其言谈举止跟别人不一样呢?道理就在这儿。我们中国语文的学习过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点。

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是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目标。语文课程不仅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这些东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也要关注。在实施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进行,不能搞思想道德的说教,应跟语文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有人担心,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便可能会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第三,“课程标准”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过程”,即我们要关注过程。过去,我们并未将“过程”看成是一种目标。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的目标、长远的目标。对于小学教

师而言,对此尤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小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将学习成果呈现在你的面前,很可能要在几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要奢望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有人要问,上课的时候,学生积极参与了,但方法一种也没掌握,怎么办?我觉得,学生处于学习阶段,有一些方法掌握不了并不奇怪,只要他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了,尝试了~些方法,一段时间之后,他自然会有所收获,甚至还会创造出新的方法来。现在我们老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送“鱼”给学生,“鱼”吃完了就什么也没了;另~种就是教会学生“打鱼”。从我们这次的“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精神,我们仅仅教“打鱼”还不够,还不能超越时代,因为我们教的方法也很有限。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说不定还会有所创造。因此,方法不~定要靠传授,我们不妨用“课程标准”的精神来审视这个问题,立足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体验和创造要比教师的授予有意义得多。

第四,注意观念、方法、情感的体验。“体验”具有多重涵义,语言的运用需要体验,光靠讲规则不行,必须在运用的实践中领悟。我们自己在教学中也碰到这个问题,研究生们常说研究课题找不到。过去吕叔湘先生跟年轻的研究人员也探讨过,他让他们去跟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发现关于汉语的很多问题。因为外国人是带着自己的规则来学习汉语的。我们的孩子很小就学会了语言,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语言不仅靠习得,也要靠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有对生活的体验,对思想、观念的认识也靠体验。刚才我在看课本剧的时候,就想了很多问题。按过去的观念,崇尚理性分析,会觉得花这么多的时间、添置这么多设备、投入这么多精力搞课本剧实在没有必要,一讲不就懂了吗?但是我们问问学生,他们参与课本剧的排演,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对课文字面的理解,收获是多方面的:他们参与其中,很多方面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了满足。不经历这样的过程和体验,他们站到台上也许会瑟瑟发抖;现在他们扮演了某个角色,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对学生来说不是难得的表现机会么?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这上面应该走出几步,多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和机会。

“课程标准”强调,不要用唯一的答案去限制学生、束缚学生。有些老师片面理解了这一点。不是说不要用唯一答案框住学生吗?他就想两个答案、三个答案,还是想让学生往他那个“圈套”里钻。为什么不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都说出来呢?学生所要的不是你所给予的一个答案,而是要在与老师的交流中经历一次语言实践的过程。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苦思冥想现成的答案,也不能居高临下,而应将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这时,学生会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得到提升。

第五,“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实施新的课程以后,不是不要训练。但是,训练的地位、训练的目标设计与原来的理解大不一样。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教育的时代,那种“能力中

心”的时代已经过去,已经不再适应今天教育的发展。现在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许多问题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有的跟老师传授的一个样,有的可能不一样。这里的“探究性学习”,有的地方走入了一个误区:一提到“探究性学习”,就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搞研究课题。他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通过一学期或一年搞下来,能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比中获奖。因此,老师就带着几个学生在那里做课题、搞攻关。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个误区。这种做法,把一部分乃至绝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只用了几个学生,有的甚至这几个学生也是做做样子的,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老师在做。因而,这种“探究性学习”没有什么价值。“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将来个个都有探究能力,个个都有探究的习惯,这是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面对少数学生。“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摸索“探究”的方法。对此,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有一个转变。

第六,课程改革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自语文课设置以来,经历了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的发展过程。如果向前追溯,古人重什么?古时候没有专门设语文课,但古人仍去读很多东西、背很多东西,实际上这里面就有个跨领域学习的问题。他们去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土,虽然只是考~篇文章,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考《校园一角》《我的老师》之类的文题,他们要写好文章,必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有语言的、历史的、文学的,有的甚至涉及国策的讨论,这不就是跨领域的学习和运用吗?用现代学科分类的目光来看,在这个学科学的东西到那个学科用上了,它就是超学科的。所以,如果用原来的目光和观点来看现在的语文课,就会发现很多的语文课都不大像心目中的语文课了,有了非驴非马的味道。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课程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我们这次的课程改革也正是要体现跨领域的学习和运用。在语文课上安置一些原来我们认为不是语文该做的事,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学习,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其实,各门学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学科、与其它学科有~定联系的东西,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第四个问题:构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型;对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什么新要来?

过去,我们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技能;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教师的教学素养上来。过去我们常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些老师认为这太原则了,教学中无法进行具体操作,说到底还是“素养”有所缺陷。在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老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其次是语文老师自己的功底。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老师就应该既要有良好的语感,又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语文老师就要有语言功底、文学功底,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第三,在情感、态度上也应该有所发展。这种“情感”就是我们对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我们对新课程、对主体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课程标准”强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就是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上有所转变。还有,对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老师去为他们创设一种好的氛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靠我们“训练”是训练不出来的。现在有许多书籍谈“训练创造思维”,外国人就迷惑不解:能够被训练出来的“创造思维”还叫创造吗?因此,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一种利于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要给予理解、宽容。为什么要宽容?因为你要让学生有所创新,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就必须给他们松绑。你想,其所标之“新”中很可能99%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但假如你不宽容他的这个没有意义的99%,也许就不能产生那1%有价值的创新

的成果。小孩有时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无非是想表现得与众不同罢了,其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积极成份,我们对之就该持相应积极的态度。我们这个社会对创新。标新立异的行为,有时是不够宽容的。如:上海某一高校里有一个女孩剃了光头,许多女孩纷纷仿效她,结果引起了社会的一片哗然,老师来教育她,报纸上也展开了讨论。这个女孩吓坏了,赶快套上了帽子。我虽然也不赞成女孩的这种行为,但我想: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无非是尝试一下与原来木同的模样罢了!法律并没有规定不许她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宽容她一下呢?我们这个社会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木强,应该说缺少宽容是个重要原因。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出超出成人想像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多宽容一些。第四,语文老师应该有生活的情趣。现在,我们的老师工作很忙,压力很大,非常辛苦。学校领导能不能宽容一些,解放一下老师;老师自己也宽容一

些,既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以外,老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别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最后,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这次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老师任务很艰巨。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同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定会搞成功。我们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就在今后的一、二十年内;如果错失这么个机遇,我们

的国家将会扮演替发达国家打工的角色。因此,这次的课程改革意义非同寻常。而要抓住机遇,最根本的就是靠教育。我们的国家在面临的经济转型中能不能济身世界的前列,关键就要看我们的教育。

最后,我要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了优秀的教材!感谢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和即将参加实验的老师,你们积极投身改革的精神令人钦佩!祝愿苏教版小语教材与各实验区在课程改革的互动过程中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