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脑溢血的穴位 2 治疗脑溢血的方剂 3 治疗脑溢血的中成药 4 脑溢血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脑溢血 1 拼音
nǎo yì xuè
2 英文参考cerebral haemorrhage
a stroke of apoplexy
cerebral apoplexy
effusion of blood in the brain
hemorrhage in the brain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注解脑溢血即“脑出血”。
脑出血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又称脑溢血。指脑实质内的大量出血。发病原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致脑血管破裂。本病诊断要点:①多在活动或激动中突然发病。②常迅速出现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脑局灶性症状因出血病灶不同而异,以基底节部位出血所致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最常见。③多见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史的中、老年人。④可作脑脊液检查、CT检查及脑血管造影等。针灸治疗:急性期以风池、风府、承浆、人中、十宣等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留针。同时应配合中西药物积极抢救。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廉泉、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操作上,先取主穴,据症加用辅穴。先直刺双内关1.0~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五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斜刺(与皮肤呈45°角)三阴交,深1.0~1.5寸,用提插法(补法),至下肢抽动3次为度;分别直刺极泉、尺泽及委中,深1.0~1.5寸,用提插法(泻法),至上肢或下肢抽动3次为度;分别刺风池、翳风,针尖向喉结,深2.5~3.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以吞咽部麻胀为度;合谷针尖宜指向三间处,第二掌骨下缘部位,用提插法(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每日可根据症状,针刺1~2次,不留针。[1]
另外,也可采用电针、头针、耳针、眼针、芒针等方法来治疗。[1]
脑溢血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约占总发病人数的2/3以上。脑动脉硬化后,管壁上有大量的脂类物质沉着,使血管壁弹性降低,变硬变脆,容易破裂出血。特别是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激烈运动、过重的体力劳动和使劲排便等,致使血压突然增高,容易诱发脑出血。血管瘤、动脉瘤、血液病等也可引起脑出血。脑出血一般在白天、活动的情况下发病。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枝的豆纹动脉,造成内囊出血。病理发现出血半球肿胀、充血、出血、周围脑组织呈脑软化,脑水肿。后期瘀血渐被吸收,为神经胶质代替或形成囊肿。症状轻重和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多少、发病快慢、血压高低有关。发病急,来势凶猛,一般无前驱症状(偶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随即跌倒),可出现昏迷不醒,呼吸深沉,有鼾声,半身不遂(偏瘫),小便失禁,有时伴有抽搐。腰椎穿刺检查可发现颅压增高,脑脊液呈均匀的血性。严重者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昏迷持续24小时以上,后果也不良。昏迷时常合并肺炎或泌尿系感染。轻者可逐渐恢复,大多遗留偏瘫,有的可失语。急性期为避免加剧出血,应减少搬动,尽可能就地抢救。确诊后,对躁动不安病人可用镇静剂。血压过高者要降压处理。适当使用止血药。颅压高可发生脑病死亡,要用甘露醇等药降颅压。预防脑溢血,除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外,还要避免精神紧张,勿吸烟饮酒,劳逸适度,偶有前驱症状者应立即休息和就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