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张伯苓民国词典

张伯苓民国词典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一封来自亲人的家书堪比千金。在艰难抗战的岁月里,中国空军飞行员张锡祜是千千万为国捐躯的普通人之一。 张锡祜可能没想到,他写的一封普通家书竟会在几十年后感动无数中国人。

张伯苓从小立志报国,青年时考入北洋水师。 在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已经名存实亡。在亲眼目睹山东威海卫被英国霸占之后,身为军人却无法保家卫国的感觉让张伯苓深感痛苦。

他认为海军无法救中国,要救中国要靠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抱着教育救国的想法,张伯苓在1897年脱下了军装,拿起了教鞭。 6年之后,张伯苓创立了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是当时一所新式中学,在开办后获得了 社会 的认同。南开中学的成功让张伯苓产生了创立大学的想法,办大学就要懂大学,为了弥补自己的理论知识,已经41岁的张伯苓前往美国进修教育学。

学成回国后,张伯苓四处筹款,终于在 1919年创立了南开大学。 作为校长,张伯苓不断给学生们宣扬救国图强的道理。

当时的南开是各种进步思想的汇聚之地,学生们都抱着为国奋斗的目标在学习。从小在南开读书的张锡祜自然也被南开的氛围所感染,成长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张锡祜出生于1911年,他是张伯苓的第四个孩子。 张伯苓***有四个儿子,这些儿子个个高大帅气。尤其是张锡祜,长大后竟然长到了两米高。自小十分乖巧可爱的张锡祜是张伯苓夫妻最疼爱的小儿子。

在南开读书时,因为张锡祜一直"高"人一头且身体强壮,所以他在校运动会上总是屡屡夺魁,被称为南开"陆怪"。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张伯苓召集全校师生召开大会,大会上 南开师生群情激奋,誓要为国抗争到底。

从此南开成为了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在南开全体师生的呼吁下,华北地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战热潮。张伯苓坚决抗战的主张引起了日本人的忌恨, 日本驻天津领事馆多次施压国民政府,希望压制南开的抗战活动。

张伯苓对国民政府的命令只是表面上遵守,暗地里继续推行着抗战宣传活动。张伯苓的行为让他和南开都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

当时在南开中学就读的张锡祜,也积极的参与抗战宣传活动。在九一八事件之后,张锡祜等几个同学,就在教官的带领下奔赴长城前线参加抗战活动。

看着从东北逃出来的难民,张锡祜深深的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弃笔从戎,保家卫国成为了张锡祜的目标。 他在回到学校后就和同学们约定好,毕业之后去报考空军。

高中毕业后,张锡祜带着同学们奔赴南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央航空学校,成为了第三期学员。 张伯苓知道儿子考进中央航校后十分激动, 多次写信鼓励儿子要好好学习。

当时能进入中央航校的学员非富即贵,许多民国大人物的公子都是张锡祜的学长或者学弟。中央航校不是个享受的地方。航校的训练特别辛苦,考核也十分严格。除了日常的训练外,学校也注重培养学员们不畏牺牲,勇敢杀敌的精神,

在张锡祜的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应邀出席典礼并发表讲话。看着坐在台下,身穿戎装的儿子,张伯苓感到十分欣慰。他激动地说:"杭州有个岳飞墓,岳飞在年少的时候, 他母亲在他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我们这些父母今天也要把这四个刺在各位学员的心上,如果将来御敌失败,各位也没必要回到家里去了,这就是我教 育儿 子的理念。"

在从航校毕业后,张锡祜驻防江西地区,成为空军第30中队的战斗机飞行员。在 七七事变后,敌军占领了天津。 日本侵略者一直视南开为眼中钉,为了报复南开师生的抗战活动,日本军队竟然炮轰南开校区。

在炮轰结束后,日本军队开进校区,放火烧房子,南开大学变成了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南开大学的主要建筑都被摧毁,张伯苓一辈子的心血毁之一旦。 收到南开被毁的消息后,张伯苓显得很平静。

他早就猜到了敌军会对他采取报复行动,让他欣慰的是,当时正值放假,并未有师生因此遭到伤害。当时许多南开师生对校园被毁十分伤心,张伯苓安慰他们说:南开在开战后必然是保不住的,南开的房子可以被毁掉,南开人却不能向日本人屈服。 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不是物质。

日本侵略者深知"欲亡其国,先亡其种"的道理。 在抗战前后,不断宣扬所谓"中日亲善",意图消磨中国人的抗争意识。

所以日本侵略者所恨其实不是南开的建筑,而是南开师生身上那股百折不挠的中华魂。日本侵略者无法消灭这股精神气,只能向手无寸铁的学校开刀,可见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心虚。

远在江西的张锡祜知道南开被毁的消息后,马上写信安慰自己的父亲。当时抗战烽火正盛,淞沪会战已经爆发。张锡祜的部队作战任务繁重,他所写的家书是断断续续写了多日才写成的。

在这封家书里,张锡祜详先是安慰了父亲,希望父亲不要为南开大学被毁而伤心,要注意保重身体。除了父亲,张锡祜在家书里多次提到母亲。因为当时张锡祜的母亲还未到达后方, 张锡祜为此十分挂念正在颠沛流离的母亲

他表示自己不能侍奉双亲,已是不孝,然而父亲的教诲他更不敢忘。张伯苓曾用《孝经》的"阵中无勇非孝也"激励张锡祜。张锡祜表示,中华民族现在遭遇大难, 为国尽忠才是真正的孝道。

对于未来,张锡祜早有预感和转变。他表示如果自己能凯旋归来,则会安心侍奉双亲。 如果自己不能凯旋归来,自己以身殉国的行为也能抚慰双亲。

这封家书只有薄薄的两页纸,却承载着张锡祜对父母深厚的牵挂,体现了张锡祜精忠报国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在写成家书后不久后的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轰炸南京, 张锡祜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前往南京迎敌的命令。由于当时气象观测条件不成熟,张锡祜在恶劣的条件下升空后,遭遇险情,飞机最终在临川上空失事,张锡祜以身殉国,年仅26岁。

在收到家书的同时, 张伯苓也收到了张锡祜的阵亡通知书。 看到通知书,张伯苓默默无语了许久后,突然连声说:死得好,死得好。这句话包含着张伯苓的痛失爱子的心情,更有对儿子为国奉献的赞许,因为儿子实现了那句"阵中无勇非孝也"。

面对周围人的关心,张伯苓反而宽慰大家说:"我早就认为这个孩子会以身许国,如今他真的以身许国了,也是意料中事。这就是求仁得仁,没必要太伤心。"

忠孝自古难两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拯救国家,无数人忍痛离别自己的亲人,离别自己的爱人,勇敢的踏上了战场。 为了打击敌军,保家卫国, 有太多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张锡祜只是其中之一。

张伯苓妻子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 为了不刺激妻子,张伯苓默默的把张锡祜的家书和阵亡通知书压在了自己办公室的抽屉里。张伯苓妻子其实一直在担心自己的儿子,却始终不肯开口问。

八年的时间里,张伯苓妻子每日都向神灵祈祷 ,期盼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归来。抗战胜利之后,看到陆续归来的将士,张伯苓的妻子终于向张伯苓开口询问张锡祜的下落。

张伯苓知道坦白的时候到了,就把张锡祜的事情如实托出。张伯苓妻子听闻之后,并未作何反应,只是说她其实早有预感,只是不敢真的相信而已。说完, 这位坚强的母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一天。 哭完之后,她再也不提此事。

在张锡祜寄给张伯苓的家书里,张锡祜还提到了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未婚妻张乐民。 张锡祜和张乐民的爱情十分短暂却又刻骨铭心。 在1937年1月,张锡祜和张乐民在南京订婚。

由于时局紧张,张锡祜订婚后几天就归队备战。张锡祜去世后,坚强的张乐民强忍着悲痛,千里迢迢赶到张锡祜的出事地点。在历经千辛万苦后, 她找到了张锡祜的遗骨,亲手安葬了自己的爱人。

张乐民后来选择嫁给了一位空军军官,并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南开。 几十年后,已经移居国外的张乐民依然会来给张锡祜扫墓。在张锡祜牺牲后,张乐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思和祭奠自己那位为国捐躯的未婚夫。

张伯苓先生在东北曾说过: "中国不亡有我在"。 这句话他做到了,他的儿子张锡祜做到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做到了。这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中华民族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