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荧屏上,《三国》无疑是一部备受关注并且饱受争议的电视剧。笔者在最后的人员滚动清单中意外地发现了“字幕校对”和“字幕编辑”两个职能,并且分别有两个人的名字,足见剧组对字幕文字的重视。笔者创办的“晋京民语言文字工作室”专注于影视作品的字幕制作,我们承担了不少电视剧的字幕编校工作,但却很少有剧组给我们这样的待遇,看到《三国》剧组如此重视,真让人羡慕。虽然《三国》在语言文字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仍然有不少问题,除了字幕文字存在一些严重差错外,演员对一些汉字的误读同样很严重。笔者计划写一个名为《看〈三国〉说汉字》的系列文章,挑一些重点的语言文字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得到方家的斧正。
本文中笔者要说的是“纪”字。根据相关辞书中的记载,“纪”字在不当姓氏字使用的时候,都读jì(既)音,它有几个常见义项,在此简单陈述:(1)丝的头绪,如丝缕有纪;(2)法度、规矩等,如纪律、违法乱纪、遵纪守法、风纪、法纪、军纪、违纪等;(3)记年代的方式,如一纪(古代指十二年)、世纪(一百年)等;(4)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5)记载,如纪年、纪元、纪行(xíng)、纪实、纪念、纪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纪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等。
当姓氏字使用的时候,“纪”字就应该也必须读jǐ(己)音。包括《辞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内的辞书对此都注释得清楚、明白,只有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展现了羞答答的媚俗一面,在“姓”的后面打了个括号,里面写道:“近年也有读jì的”。这里所说的“近年也有”恐怕是那些本身不姓“纪”的人的误读所导致的习非成是(亦有写作积非成是)的又一个文明“杯具”。这就像《皇帝的新装》中所描绘的景象,也许直到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出现了,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在《三国》剧中,姓“纪”的人其实并不出名,袁术手下的大将纪灵只是短暂地露了几次脸,要不是吕布“辕门射戟”那段戏,恐怕他全部的出场时间加起来也不会凑足一分钟!但是,剧中包括纪灵(陈福生饰)自己在内,演员们但凡说到纪灵这个人名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误读成jì灵,真是欺负天下没有真正姓“纪”的人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纪”姓在中国的确属于小姓,笔者至今未曾真正遇到过一个“纪”姓的人。
关于“纪”姓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纪姓是炎帝的后代,传说纪姓先祖在纪地(今山东寿光南纪台村一带)建立诸侯国纪国。在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攻灭,纪国的公卿后代遂以国名“纪”为姓,以为纪念。纪姓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唐宋间,纪姓向沿海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迁移并在台湾地区逐渐发展成进入前一百位的大姓。
要说对“纪”字误读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最恶劣的影视作品,应首推由张铁林、张国立和王刚等人主演的系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该剧迄今已经制作并播出四部,累计不下百集。作为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的“纪晓岚”在所有人的嘴里都是姓jì,这不能不说是这部反映历史文化名人的电视剧中最没有文化的一大败笔。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纪连海老师堪称当代“纪”姓里面的知名人物,《百家讲坛》让纪老师几乎在一夜之间名扬大江南北。可惜的是,似乎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要纠正一下自己的姓氏字读音问题,实在是一大缺憾。家父在文革期间被下放京郊顺义,后曾在杨镇中学做过语文教师。据他说,在那里他在一生中唯一一次遇到了一个“纪”姓的人,当时那人是教导主任。家父曾经私底下问他,别人都误读你的姓氏字,你干吗不纠正呀?那人很无奈地说,大家都这么叫,没办法也懒得纠正了。由此可见,“纪”姓人自己的妥协更助长了人们对“纪”这个姓氏字的误读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