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炁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发源地是中国。气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行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绵绵呵其若存”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常透过练习气功来增进疗效。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功法流传后世。定义分类多在中国武术中练习坐马及站桩时同时进行,主要使全身肌肉紧绷,以意识控制各组随意肌及半随意肌,气须要下沈到丹田部位(概念穴位),现代用语即是腹式呼吸,尽量拉下横隔膜,将腹肌最下部份绷紧,自己觉得身中之气到了丹田。硬气功佛教之坐禅冥想,道家之养生功(及现代之柔软体操),皆属此类。不需要紧绷肌肉。将心念注意在深长呼吸上,使之无旁念。慢式太极拳路及中国武术南拳门派咏春,最初入门练习之第一套拳路小念头,即属此类。软气功不需要大量消耗体力便可以加强肺气量,亦可运动各处肌肉,包括人体内部之半随意肌,活动(被动)人体内部之脏腑器官,所以适合各类人士练习。对老人,来经女士,病人等不可以作大运动量之人士特别适合。软气功主条目:气气是一种中医的概念,本义是指空气,延伸人的呼吸。气虽然是通用的概念,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气可以用来指涉生理现象,如营气、卫气、中气、浊气等等。气的概念除了生理现象外,也被用来描述情绪现象和意识现象,如正气、邪气等等。虽然气的概念对於中医和武术家具有应用价值,关於气的本质,还没有定论。气的概念气感是指练气功或意念集中在身体某部分时会产生的热、麻或痒等感觉。虽然气感是大部分练气功的人都会有的经验,但气感的成因尚未被研究出来。有理论认为气功是幻觉,但幻觉并非无意义,它是在以模拟的感觉讯号取代真实讯号,驱动自律神经进行心身作用(梦的〝心身作用说〞)。气功的胀麻幻觉能驱动自律神经中的修补神经而达健身的目的。此外,有些时候,下述的生理反应往往也会被气功修习者指为「气感」的:本来,用上上述的现代术语来陈述,气感就变成科学可解释的东西而不是幻觉了,可以跟西方科学进行对话、交流了,可是由於这种陈述方法没有了「阴、阳、虚、实」那类辞汇,或者没有跟五行八卦类比一下,经常会让某些气功从习者感到大煞风景,觉得不对胃口,觉得好像贬低了气功似的,甚至可能会被讥为挟洋自重,因此这种陈述往往不受气功修习者欢迎。当深度放松时,微血管的微循环旺盛起来时的各种感觉,多数是暖,如果还有麻痒的话,中医还说这是有「风」。初学者常说这是「气到指尖」。呼吸深长,血气旺盛,肢体大脑得到充足供血供氧时的精神爽利感觉。常被描述为「感到一股气涌上来」,甚至是大小周天运行,内力增进等。进入类似默剧或自我催眠的状态,尝试用意识去影响不容易控制的部位时的感觉(内脏之类的不随意肌)。有时肢体还会处於一种平时很少会做的姿势下(不同的桩功),重心、负重位置都跟惯常的有所不同,再配合设想和呼吸,因而刺激到一些平时很少运动的位置以至内脏器官,使之都得到运动,为习练者带来一种不常见,但又很惬意的个人境界经历。这往往会被称为以意导气,以气导体,以至打通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等等。神经的生物电反应,例如肉跳、眼眉跳、以至抽筋等。如果这些反应是气功修习著希望它发生的,或者在控制和预期下发生的,可能会说这是「神功大成」了;如果是不想它发生的,或者失控地发生的,就叫「出偏差」,以至「走火入魔」气感在练气功的过程中,人们常有一些奇特的体验。较常见的有气感、感觉敏锐、定静等等。气功的体验气功在历史上处于民间流传的状态,并形成了医家、儒家、道家、佛家、武家等众多的流派。医家气功强调保健、延年,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重视技击的应用。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流派1955年,刘贵珍的重要著作翻译成日、英、印尼等语种,他的气功概念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引起了第一次全国性气功高潮,陈毅、林伯渠、谢觉哉等领导人也进行了练功或题词。1966年文革开始后,第一次气功热潮突然中止。1976年气功重新获得解放。王任重在第二次气功浪潮的推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安全局等重要部门都对气功进行了研究和推广,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为气功热潮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推动作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中国气功与特异功能是现代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是高技术,是道道地地的尖端技术。” 他又指出:“对人体科学的深入研究,必将充分改变人类的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造福人类。这可能导致一场二十一世纪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二十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一定会招来第二次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的再次飞跃。”中国中医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气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气功学硕士学位。气功的研究1978年,上海的顾涵森女士在《中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多篇研究报道,宣称找到了气功“外气”的电磁波、微粒流、静电等物理证据;次年,四川省发现了唐雨的耳朵认字的特异功能被广泛报道。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研究气功热潮。1980年代中期,严新医师与清华大学陆祖荫、李升平做出了气功外气影响分子结构的实验。在《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被广泛转载。气功协会会长张震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贝时璋、方心芳等在确认研究报告可靠性的情况下,对该报告进行了推荐。道教中符箓、雷法等与现代气功外气作用有相似之处。中医中也有布气疗法一说。气功外气与特异功能气功的反对者认为,气功从实践上和思维上非常类似于巫术,而不能为主流科学观念解释。他们认为气功作为呼吸调节训练和心理暗示疗法或许有作用,但是声称从中可以获取超自然能力(如释放“外气”)是伪科学。气功因为有一些神秘色彩,且尚不能为现代科学完全解释,因此有人冒气功之名进行诈欺。这些活动被称为“伪气功”。“气功”的超自然现象的支持者经常举出一些关于气功产生特殊现象的报道和研究案例,并认为这些报道说明“气功”研究者使用了一般科学研究者也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其结果如果与主流科学理论有矛盾,合理的作法应该是承认主流理论需要完善,而不是否认这些报道的真实性。而反对者认为这些报道和研究都有严重疑点。一些气功实验部分,尽管使用了一些和常规学术研究近似的方法和一些科学仪器,但是整个活动的组织却有不符合科学研究常规之处。一些实验没有中立方的监督,甚至某些涉及的当事人公开声明否定与之有关联,因此其可信程度令人怀疑。另外对研究的技术细节也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