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为什么说形声字虽体现了汉字的表音趋向,但并没有失去汉字深层的表意功能

为什么说形声字虽体现了汉字的表音趋向,但并没有失去汉字深层的表意功能

为什么说形声字虽然体现了文字的表音趋向,但并没有失去汉字深层的表意功能?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书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字。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并仍然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素有历史文化的“化石”之称;作为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物质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情绪。汉字的产生,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记载传播,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汉字数量众多,也必然遵循一定的构字法则。一般来说,汉字构形的基本法则,最早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汉儒提出的“六书”说。首次列出六书内容和次序的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其《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而对“六书”说解释最早、最详细的当数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而今,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已然成为人们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所普遍奉行的法则,如段玉裁、朱骏声、王筠等都奉之为圭臬。而汉字组成的基本原则即,“异性为纲,以声为目。”下面我将以“四体二用”说来简单叙述下:为什么说形声字虽然体现了文字的表音趋向,但并没有失去汉字深层的表意功能?

众所周知,汉字公认的四种基本结构即,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那么什么是形声字呢?形声字,顾名思义,是由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同构造而得的字。直接描摹客观存在之物的象形字,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人们不仅要指称简单、具体的事物,还要指称复杂、抽象的事物,如动作、抽象的心理、感情、思想等。而这些事无形可象,因此人们也不能用描摹或画像的方法把它们直接表示出来。于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指事字、会意字。而形声字又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认为,形声字,一部分表示意义范畴,称为意符或者形旁;一部分表示声音类别,称为声符或者声旁。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关于形声字是这样描述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代段玉裁注云:“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

据台湾学者李孝定先生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14%,小篆中猛增至81.24%,到宋代楷书中已占90%,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则在90%以上。毋庸置疑,对形声字的研究也成为了文字学研究的重点。正如黄侃先生所说:“《说文》列字九千,而形声居其八九。夫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独体多为象形、指事,而合体会意之外概为形声。盖古今有声之字十倍于无声者也。故文字者,言语之转变;而形声者,文字之渊海。形声不明,则文字之学不明。”(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驯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根据《周易·系辞》所言,最初象形字应是创字的初形。而形声字以及指事字、会意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产生的。形声字发展成为汉字的主要构形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声字声旁的作用日渐混乱,淡化,但基本作用仍未动摇。到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改革,汉字声符的表义全无,其表声亦多被忽视。形声字发展到汉字简化,其规律已经不是很明显。那么,为什么说形声字虽然体现了文字的表音趋向,但并没有失去汉字深层的表意功能呢?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首先,形声字的形符,表示其标志的义类,而这些表示义类的形符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会的进化,每一义类收字的多少,反映了这一领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否密切,某一义类的字成批出现或者成批死亡,亦是由于文化的演进。著名的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先生所说的:“它可以指示人类的进化。举个例子来说,《说文·示部》所收集的“示”部字67个中多数与祭祀有关的形声字。一般来说,部首即义符。《说文·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如祠,春日的祭祀,另祀、祙、祧、禅、社、会等。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牲畜与人类关系密切,而与其相关的文字亦随之增多。如在《古汉字典》中,从“牛”的字达239个,《现代汉语词典》中从“牛”的46个,而《现代常用汉语字典》中仅8个。另外,还有表颜色的“丝”部字等现在也都不常见。其次,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也并非纯粹的表音符号,它本身也有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较为隐晦,一般人不去注意罢了。简单的说就是“亦声亦义”。如《说文》:“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诬,加言也,从言,巫声。”另,“诽”、“谤”、“骑”、“嫁”等都是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形声字形旁表类,声旁表意。最后,形声字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同源字,这是一种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或相关的汉字群体,这一音义系列的创造,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取”通“娶”,《说文》:“取,从又,从耳,捕获也。”《论语·述而》有:“君取于吴,为同姓。”另,“昏”通“婚”,昏,从日,从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说文》,“昏,日冥也。”而“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说文》)另有“生”通“姓”;“支”通“枝”;“加”通“驾”等等。

形声字因其自身优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其在汉字中占据主体地位。形声字具有声旁表意、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等特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形声字的一些功能也渐渐削弱,本文一一做了表述。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音的音符(声旁)和表意的意符(形旁)逐渐和整字失去了联系,变为记号,从而也就出现了记号字和半记号字的产生。汉字的记号化研究,20世纪的40年代唐兰先生就有所表述,到80年代裘锡圭先生对汉字记号概念第一次做了明确界定。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们也对汉字记号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开始把量化研究引入到汉字的记号、半记号的领域中来。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主体,它的记号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无论是记号字还是半记号字,在汉字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越来越多,这是汉字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汉字的形声化特点,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